祠堂司母戊铜鼎常见的样式:圆鼎常见式样是垂腹粗柱足式,特点是口敛,大耳,壁斜外张而下垂,近足外底的曲率较小,体部横向宽大,成为壮伟的垂腹形,下承三柱足。实物见陕西岐山出土的“大盂鼎”。从西周中期起,祠堂司母戊铜鼎腹进一步趋浅,下腹趋于平底,下腹壁外移,柱足上端渐粗,足跟部有外延成兽蹄形的趋势。西周后期,鼎形又发生变化,耳渐外移,口渐敞,下腹内收敛使器身呈半球形,足为兽蹄形。“大克鼎”、“毛公鼎’可为此期代表。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祠堂司母戊铜鼎为代表,器制沉实,纹饰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著“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征,祠堂司母戊铜鼎的制作已经和鼎文化融为一体,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方格纹祠堂司母戊铜鼎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敛口,折沿尖唇,垂腹下收,平底,三空心四棱锥状足,口沿上有两个半环状耳,腹部饰以很不规整的带状阳线方格纹,其造型和纹饰风格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几乎完全一致,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金属——青铜。“该祠堂司母戊铜鼎为合抱模铸风格,端庄规整,纹饰朴素。”方格纹铜鼎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较早的青铜炊具,是当之无愧的“华夏一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