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一些传统的民族歌曲可能都不怎么听过了。我们正在离民间音乐越来越远。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
它是藏族弹弦乐器。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艺术。
扎木聂弹奏方式
弹奏时将琴持在右肩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拔弹奏,发音浑厚、响亮,和三弦音色相似。以前,札木聂只有一种,经过改良创造出,高、中、低音札木聂俱全,以满足了演奏不同乐曲的需要。
2008年6月7日.扎木聂弹唱经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警惕乐种的退化
“从***运动时起,我们就把传统文化当做必须被改造的对象,好像掌握传统文化的人是现代社会的绊脚石,民间艺人更是挺不起胸、抬不起头。”7月12日,在以传承为主题的研讨会上,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田青回忆,上世纪末他和其他研究人员一同去为民间艺人录音的时候甚至还被扣住,说他们宣传封建。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藏族自治州、县,尤以拉萨、日喀则、拉孜、萨迦和昂仁等地***为盛行。“但是要知道,广大农村的普通农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像城里人一样去音乐厅欣赏高雅音乐,他们惟一接触音乐的场合就是红白喜事。这些与普通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家,千百年来不但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了一代又一代。”
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
札木聂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藏语"扎木"是声音,"聂"为悦耳好听之意,"扎木聂"意为声音悦耳的琴。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年。管身竖置并稍微向左或右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气冲击管壁,使管中空气柱振动,并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 因张有六条琴弦,汉族又称其为藏族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藏族自治州、县,尤以拉萨、日喀则、拉孜、萨迦和昂仁等地***为盛行。据藏文史书《红史》载,扎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独奏曲目多为歌舞伴奏曲,有《阿妈勒火》、《达娃雄奴》和《耶几长木》等。
有的学者认为:扎木年是古代由印度传入西藏的一种多弦乐器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根据藏文古代文献《西藏王统纪》中,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的记载,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为数较多的西藏学者也根据藏文古文献认为:扎木年源于西藏本土,是藏族自己创造的乡土乐器,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典型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中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学院田联韬,二十年来曾多次前往西藏等藏族地区进行考察。他在《藏族传统乐器》一文中说:"筒钦、扎木年、 竖笛等应为藏族本身创造的器。"此外,在西藏等藏族地区的众多寺院,包括唐代修建的古老寺院,门前都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其中一位手中所持的乐器就是扎木年。在这些寺院的壁画上,既有用手拨弹的扎木年,也有用弓拉奏的扎木年。
西藏是个"歌舞的海洋",人们一有工夫就唱就跳,不仅青壮年喜爱歌舞,就是老年人和儿童也都喜歌善舞。不论在拉萨的街头上,还是在收获的季节或喜庆的日子,甚至在藏胞的家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出色的歌唱和动人的舞蹈,有时是通宵达旦彻夜不散。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扎木聂应用范围广泛,除用于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外,牧民还经常用来弹唱自娱,有些地方还用于仪式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新颖别致的女声扎木聂弹唱表演形式。改良的扎木聂还可用于独奏,所奏乐曲大多取材于歌舞音乐,较火的乐曲有《阿妈勒火》、《达娃雄奴》和《耶几长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