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龙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锣鼓等多种艺术于一身,通过多人密切合作,模仿飞龙的各种形态动作来表达。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舞、游、穿、腾、翻、滚、戏、组图和造型等动作和套式。在锣鼓炮声中,龙珠转动,龙头随着转动,龙身各节依次左右翻月、蜘蛛牵网、金鸡啄米、二龙分水、二龙抢宝、二龙戏珠、草内藏珠、画眉跳梁、犀牛望月、老龙脱壳、老龙翻身、雪花盖顶、猫儿洗脸、金丝吊葫芦、鲢鱼咬尾二龙赶生等。中国舞狮行动源自于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深受中华民族恢弘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青睐。

中国人的舞狮文化
成品后的狮子,雅圆大的狮头,宽阔隆起的前额,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张闭有度的大嘴,稍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的映衬,更显得狮子的威武雄壮,憨态可掬。一件花团锦簇的艺术品,加入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栩栩如生了。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如同龙一样,狮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前所未见的动物,加上跟着婚庆醒狮表演教的传布,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有了双重身份的加持,对狮子可以带来吉祥的说法人们便笃信不疑。舞狮***终成为了民间喜闻乐道的一项喜庆表演。
中国大地上不出产狮子,实际上真婚庆醒狮表演见过狮子的古人寥若晨星,但丝毫不妨碍舞狮在民间大受欢迎,并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就写道: 假婚庆醒狮表演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寥寥几笔, 宛在目前的舞狮子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