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叶黄杨制作与管理盆景艺术
大叶黄杨又名正木,因一年四季叶片常青,经冬不凋,故我国有不少地方也称其为“冬青”。为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株高可达3至4米,小枝绿 色,稍有棱,叶片革质,狭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叶色浓绿而有光泽,边缘有钝锯齿。花5至12朵集成聚伞花序,生于枝条上部的叶腋,小花白绿色;蒴果扁球 形,淡粉红色,熟时开裂,露出橘红色假果皮,很美丽。大叶黄杨原产日本南部,
现作为园林花木广泛栽培,其习性强健,耐修剪,常作绿篱,或剪成球形,装饰草 坪等处,而用其制作盆景则有取材容易,能够批量生产、管理粗放等特点。用于制作盆景的大叶黄杨一般用扦插或播种的方法繁殖;此外也可用园林部门淘汰的老树桩制作盆景,且具有成型时间短等优点,移栽一年四季都可进行,犹以春夏 季节成活率为高,移栽时应剪除过长的根系,对上部的枝叶也要适当修剪,去掉造型不需要的枝条,以减少水分蒸发。栽后浇透水,注意防止烈日暴晒,并经常向植 株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提高成活率。
大叶黄杨蚧壳虫的认识及防治方法
蚧壳虫又称“介壳虫”是大叶黄杨的主要害虫,***各地均有发生,这种害虫具有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已经成为限制园林绿化树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蚧壳虫为什么难防治?蚧壳虫属于同翅目,盾蚧科昆虫,目前在我国发现的约有600多种,是种类多的一类害虫,危害严重的有白蜡蚧、朝鲜毛球蚧、圆盾蚧、水木坚蚧、考氏白盾蚧、桑白盾蚧。
1.为害症状
蚧壳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为害为主,常常群聚在大叶黄杨的枝、茎、叶等表面刺吸大叶黄杨体内的汁液,初期,枝条发黑枯萎、叶片上有黄点,果实表面出现黄褐点,后期,叶片黄化、脱落,枝条、茎干枯死,使大叶黄杨失去观赏价值。
2.发生特点
介壳虫不同地区发生代数差异很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北方省份,一年发生一代,江苏、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中部省份,每年发生2代,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南方省份一年可发生多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主干上越冬,次年4月下旬,当温室适宜时,雌成虫开始产卵,卵产于介壳下,产卵后成虫干缩。5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为若虫,若虫爬出后,便四处爬行寻找寄主,一般3~7天后固定下来,并将口器刺入树皮下汁液,不再移动。因介壳虫具有蜡腺,在刺吸植物汁液的同时,还能分泌大量蜡质,脱皮后形成介壳。雌若虫二次脱皮后变为成虫,在介壳下植物汁液,雄若虫二次脱皮后变为蛹,6月中旬蛹为成虫,完成一个世代。成虫可孤雌生殖也可生殖。6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期在8~9月份,若虫大约40天后变为成虫,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继续繁殖,当温度较低时,成虫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虫在枝条上越冬。
裸根移植技术与要求
一、移植苗准备与根系保护
相对完整的根系是保证移植裸根移植大叶黄杨成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保持移植大叶黄杨绿篱苗根系少受损伤与防止失水,是裸根移植的基础,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
防止根系失水是移植大叶黄杨绿篱苗成活的关键技术,在起苗、修剪、包装或运输等移植栽培前的各个环节,以及栽培后的管理环节都要特别注意。
大叶黄杨绿篱苗根系幼小细嫩,起苗后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防止根系失水;
在工地不能及时移栽的大叶黄杨绿篱苗,起苗后假植或用保湿材料包扎、覆盖。
在栽植前蘸泥浆(也可以根据需要混合使用一些生根剂、保水剂等辅助生根与保水的药剂)提前洇地,缩短起苗到栽植的时间,栽植后及时等,均为大叶黄杨移植时常用的技术措施,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防止根系失水而提高成活率。
二、栽植技术要领
首先,要把握合适的栽植深度,栽培过程要边填土边踏实,同时要保证根系舒展向下,不发生盘根、翘根现象,使土壤与根系密切接触。要保证根系内根间空间充实,这是衡量栽培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与成活率关系密切。
此外,栽植后及时浇水,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栽植时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