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因为中微子与其他物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极其微弱,所以很难对它进行检测。直到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茵斯才在一个核反应堆发射的 中微子洪流中,通过特殊的 方法验证了中微子的 存在。1995年,莱茵斯因这项成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中微子与天文学研究有什么关系 呢?中微子是除了电磁波外,携带着宇宙中核反应信息的 另一位信使,因为天体的 核反应会发射出中微子。中微子可以穿越星 系 ,且不与充满宇宙的 电磁波辐射发生相互作用。星 系 的 磁场也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这样,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只要转动圆形屋顶,把天窗转到要观测的方向,望远镜也随之转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调整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就可以使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标了。这些特殊的 性质使得中微子可用于研究深空中所发生的 一些天文现象。
然而,当研究人员把串检测器往下放到冰中以后,它们完全没有起作用。原来,在闪光到达检测器之前,留在冰中的 微小气泡散射了这些光线。天窗活动配置蜗轮减速机,低噪音三相异步,双链条平衡传动,电动控制开启。幸好,科学家们发现,在深度超过1400米时,冰的 压力高得使气泡消失,研究人员所需要的 清晰信号就出现了。因此,在接下来的 实验中,检测器串就降到了1450米以下。
“冰立方”中的 闪光大都不是来自深空的 中微子产生,因为抵达地表的 中微子大都来源于地球大气层。来自深空的 宇宙线与地球大气中的 原子碰撞,会产生很多中微子,它们与来自深空的 中微子的 比例达到500000∶1。
百年老台,近代天文入华来
明朝中后期,正是西方科学传统复兴、近代科学革命风起云涌的 时代。哥白尼“日心说”的 产生,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 思想基础;而伽利略次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并得到的 惊人发现,则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 实测传统。中国作为一个悠悠文明古国,有史以来就有观天测象的 传统,在世界天文发展史曾做出过独特的 贡献。)圆顶在防雷方面有可靠的避雷设计和装置,圆顶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但从明朝开始,随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 飞跃发展,中国传统的 天学方法相对来说开始落后了。
清朝中期的 “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中国与西方科学的 交往,直到西方列强通过再次打开了中国的 大门,西方传教士又一次蜂涌入华,当然也带来了进一步发展了的 西方科学技术。
在这些传教士中,有一支称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 教会团体,推广西方科学特别活跃。早在1840年后不久,他们就计划在上海或南京建立天文台,后因太平天国起义的 爆发而作罢。此设计为天窗高度、圆顶内有效空间和外部造型的综合优化设计,圆顶外观美观大方,圆顶内空间使用面积很大,且天窗口高度正好,即保证了观测角度,又不会影响到望远镜的观测,保障了观测者观测角度的合理性。1865年,他们在上海外滩地区的 董家渡设立了气象观测站,其实就是天文台的 前身,也是上海近代科研机构的 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