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BS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稳定性
由于SBS改性剂和沥青在密度、极性、溶解度参数和其他物理性能上的差异,这种复合体系极易发生SBS相和沥青相的分离,从而造成SBS聚集在上部、沥青沉在下部的离析现象。这种不稳定性对工厂规模化生产SBS改性沥青是不利的,尤其是储存和长距离运输时更加严重。所以,SBS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稳定性长期以来一直是道路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各国改性沥青标准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根据聚合物类型的不同分类,将每一类型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分成几个等级,每个等级适用于不同的气候条件。关于对改性沥青的试验,我国通常使用的老化试验是采用薄膜加热试验(TFOT),对改性沥青要采用RTFOT。因为:
①我国一般采用现场生产、现场使用的改性沥青。改性沥青制作后一定要保持搅拌状态直至使用,一旦停止搅拌,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离析。因此,对针入度、软化点、延度试验,没有办法保持搅拌状态,试样冷却过程中必然会离析,此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②采用TFOT,某些改性沥青的试样会在表面产生“结皮”,使老化条件降低,妨碍老化的进行;
③采用RTFOT,使其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旋转和搅拌状态,将比较接近老化的实际情况,则技术上对所有改性沥青都要求在人工老化条件后仍保留较小的稠度指标的变化率(残留针入度)和延度、弹性***等其他参数;

胶体磨是改性沥青设备的核心,它处于高温、高速运转的环境下,胶体磨的外层为夹套结构,设有循环保温系统,同时起减震和降低噪音的作用,胶体磨内部为带有一定数量齿槽的环状动盘和环状定盘磨刀,间隙可以调整,物料粒度的均匀性和胶溶效果由齿槽的深度、宽度及磨刀的数量、形成结构的特定工作区域来决定。随着动盘高速旋转,改性剂受到强大的剪切和碰撞而不断分散,将颗粒磨细,与沥青形成混溶的稳定体系,达到均匀共混的目的。充分溶胀后,改性沥青混合均匀,研磨颗粒越小,改性沥青的分散程度越高,改性沥青的性能越好。一般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可以进行多次研磨。改性沥青的生产都要经过发育的过程,研磨后,沥青进入成品罐或者发育罐,温度控制在170-190℃,在搅拌器的作用下进行一定时间的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加入某种改性沥青稳定剂来提高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
用于改性沥青的橡胶是具有高弹性的高聚物,在基质沥青中加入硫化胶粉,能达到甚至超过-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同样的效果。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橡胶粉改性沥青的特点。
1、针入度减小,软化点提高,黏度增大,说明沥青高温稳定性提高,对夏季行车的路面车辙、推挤现象有改善。
2、温度敏***降低。在温度较低时,沥青变脆使路面发生应力开裂;在温度较高时,路面变软,受承载车辆作用而变形。而用胶粉改性后,沥青的感温性得到改善,抗流动性提高,橡胶粉改性沥青的黏度系数大于基质沥青,说明改性后的沥青有较高的抗流动变形能力。
3、低温性能得到改善。胶粉可提高沥青的低温延度,增加沥青的柔韧性。
4、黏附性增强。由于石料表面黏附的橡胶沥青膜厚度增加,可提高沥青路面抗水侵害能力,延长路用寿命。
5、降低噪声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