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源
在厌氧环境下,有机物通过发酵得到乙1酸盐和丙酸盐,同时将挥发性脂肪酸转化成PAH,并伴随着正磷盐的释放。其次厌氧条件下,无论是否有正磷盐的释放,有机大分子都将终转化成PAH,新碳源通过促进聚磷菌在厌氧、好氧交替状态下迅速生长,使其好氧吸磷量大大超过厌氧释磷量,即增强微生物对磷的内吸收,并在好氧末端通过对富磷污泥的排放达到除磷效果。碳源在厌氧环境下,有机物通过发酵得到乙1酸盐和丙酸盐,同时将挥发性脂肪酸转化成PAH,并伴随着正磷盐的释放。
碳源测算方法
排放系数法排放系数法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排放的气体数量的统计平均值,排放系数也称为排放因子。目前的排放系数分为没有气体回收和有气体回收或治理情况下的排放系数。但在不同技术水平、生产状况、能源使用情况、工艺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下的排碳系数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使用系数法存在的不确定性也较大。此法对于统计数据不够详尽的情况有较好的适用性,对我国一些小规模甚至是非1法的企业估算其排碳量也有较高的效率。适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屠宰、食品、制药、电镀等行业的生化工艺段废水处理。
碳源的重要性
土塘不排污会沉底,水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氢离子反应形成碳酸,再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所以pH值下降。由于藻类光合作用不断消耗水体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碳源越来越少),如果不补充碳源,藻类因为缺乏碳源很容易老化。养殖动物的排泄和残饵释放氨氮也不断增加,由于碳源不足,藻类不能吸收利用,氨氮升高。科学的选择碳源,才能有效的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和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提及夏天必须说到蓝藻,倒藻,发生这类事件水体不稳定,水中缺碳是关键原因。缺乏碳源,微生物(有益菌)缺乏能量,不能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水体越来越脏。但是养殖户和一部分技术人员对碳源的认识不足,一味地往水中追肥(化肥和氨基酸肥),没有解决碳氮比,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氨氮高、有机污染加大和加重缺氧,藻类老化严重,“倒藻”发生。普通碳源或乙1酸钠需要10-15天,新型碳源仅为2-4天,可大大缩短驯化时间,能够使菌1种缩短停滞期,快速适应新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