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法”制作流程:
钢管抛丸除锈----聚氨酯发泡----成形----成品检测----入库
聚氨酯保温管工艺特点:
1.抛丸除锈:抛丸除锈机、除尘器、上管机、下管机、输管机应在车间外布置。将待抛丸除锈的钢管顺序送至上管机→开启上管机→输管机→抛丸除锈机→除尘器钢→管的运行速度调整→抛丸量调整→抛丸效果达到钢管表面糙化并呈现出原金属光泽→下管机。
2.穿管及支架捆扎:
A.按芯管和保温层选定的HDPE外护管(产品符合设计要求或CJ/T114-2000标准)→穿管机V型槽。
B.抛丸处理后的钢管(下管机)→输管机→穿管机托辊输送段→分段捆扎支架(1.5米/段) →将捆扎好支架芯管穿入V型槽上的HDPE外护管内直至芯管两端裸部分均为15㎝或20㎝。
C.将符合芯管直径和保温层厚度的卡头(内涨或外卡)封堵在管道两端并将其锁紧(拉紧)。
注:支架的结构、高度、材质、捆扎方式、抗压强度应根据芯管直径和设计要求选取。
3.聚氨酯浇注:
调整高压发泡机的混合比为1:1.05→测定设备流量→设定浇注时间(投料量/流量)。在穿管完毕管道两端封堵后的HDPE外护管中间正上位置开浇注孔→将高压发泡机混合头的浇注嘴插入浇注孔→浇注→料空塞封堵浇注孔→熟化→拆卸卡头→检验→修正投料量→成品。接口处理不当,在管道敷设安装过程中,相接二根管焊接不严密造成渗水,或在“补口”过程中操作不认真而造成外部污水渗入保温层等造成的***。
保温材料的要求:保温性能好。导热系数是保温材料的性质,作为保温材料要求导热系数越小越好。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主要取决于其内所含空气泡或空气层的大小及其分布状态,与构成保温材料的固体性质关系较小。耐温性好,性能稳定,能长期使用。不同的保温材料有不同的使用温度范围。容重小,一般不宜超过600kg/m3。低导热系数和低吸水率,加上保温层和外面防水性能好的高密度聚乙希或玻璃钢保护壳,改变了传统地沟敷设供热管道“穿湿棉袄”的状况,大大减少了供热管道的整体热损耗,热网热损失为2%,小于国际10%的标准要求。容重小,不但导热系数低,而且可以减轻保温管道的支架。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满足施工的要求,一般其抗压强度应≥0.3MPa。对金属无腐蚀作用。可燃物和水分含量,易于加工成型。
保温材料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
① 无机保温材料。常用的有泡沫混凝土、矿棉、石棉、玻璃棉、蛭石、硅藻土、膨胀珍珠岩以及岩棉等。
② 有机保温材料。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如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等已在供热管道上使用。这种保温材料热导率小、耐腐蚀性好、吸水率低、质轻、强度大、加工成型简单,但耐温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供热管道的保温一般由保温层和保护层两部分构成。为防止腐蚀,先要在管子表面涂上防锈材料。保温层的厚度由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保护层一般用石棉水泥涂抹或用沥青玻璃布、金属皮包覆。穿管及支架捆扎:A.按芯管和保温层选定的HDPE外护管(产品符合设计要求或CJ/T114-2000标准)→穿管机V型槽。必要时,在保护层外还应采取防水措施。保护层的外表面应当整洁、光滑、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有时还刷上一层色漆,以区别不同用途的管道。
供热管道保温结构的施工方法有涂抹式、灌筑式、填充式、绑扎式和预制式,其中绑扎式和预制式结构使用广泛。
附件和设备的保温结构形式,可根据其具体形状因地制宜地选择。
建筑中常用的保温材料很多,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有机保温材料有聚笨颗粒、挤塑板、岩棉等。无机材料有玻璃棉、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等。回收料的使用会造成成品硬泡聚氨酯密度升高,闭孔率降低,导热系数增加,尺寸稳定性变差。管道保温材料是一种用于建筑物内外墙粉刷的新型保温材料,管道保温材料容重稍大,保温热效率稍差,但防火阻燃,变形系数小,抗老化,性能稳定,管道保温材料具有节能利废、保温隔热、防火防冻、耐老化的优异性能以及低廉的价格等特点。
管道保温材料与墙基层和抹面层结合较好,安全稳固性好,管道保温材料有佳的温度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管道保温材料耐酸碱、耐腐蚀、不脱落、稳定性高,不存在老化问题,与建筑墙体同寿命。管道保温材料施工方便,综合造价低,可直接抹在毛坯墙上,与水泥砂浆找平层相同。033W/(m*Κ),相当于挤塑板的一半,是目前所有保温材料中导热系数蕞低的。施工便利,与其他保温系统有明显的施工期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