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雪剂在降雪频繁地区颇受青睐,是因为冰在其与水形成的溶液中能够融化。那么,融雪剂化学原理是什么呢?
首先要说物质的凝固点,它是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二者平衡共存时达到的温度,亦叫熔点。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外压下,溶剂液体与溶剂固体具有相同蒸气压时的温度。
虽然每一种纯溶剂都有固定的凝固点,但是当一种溶剂中溶解有其他物质时,伴随体系蒸汽压的变化,溶剂的凝固点就会下降。融雪剂的指标:普通融雪剂-10到-15℃可用钠镁比例为9:1,温度在-15到-20℃可用钠镁比例为8:2,如果温度在-20℃以下可用复合型融雪剂钠镁钙混合比例为8:1:1。这就意味着,溶液的蒸气压比原先的溶剂固体的蒸汽压低,故溶剂固体在原冰点显然不会结冰。如果外界温度高于这一温度,“冰”便可溶化。
融雪盐应按科学的方法使用:
1、预先湿处理,如盐除雪时,先将盐与沙子掺和,再撒入冰雪中,为提高融雪效率一般是按重量4.5%的比例加入;
2、雾前喷洒,雾前施用融雪剂,一般新型融雪剂在路面可保留1~2周,喷洒量为35~95L/km;
3、雾后使用,用量一般为80~150L/km。
融雪剂通常有两种:一类为价格昂贵的有机融雪剂醋酸钾,其融化积雪效果佳,特别适用于机场融雪;另一类是传统融雪剂,主要含有盐氯化钠,当融雪剂溶解在冰雪中,形成“化雪盐”的水溶液,将盐水的凝固点降低不少,这样积雪和雨水不易结冰了。
目前,普遍使用的融雪剂主要成分由以往的氯化钠变成了氯化镁、氯化钙,但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举动,因为它们都是盐类,融化后的雪水一旦渗入到土壤中,将会把大量的可溶性盐离子带到植物根系周围,从而导致植物浅层的根系,同时融雪剂会使土壤“盐渍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板结”。为防止融雪后的盐水渗入地下或污染地表水,可以设计铺设专用管道,用以收集融雪后的盐水,***终引流到污水处理厂,积雪不能堆于路边绿化带,应运往垃圾填埋场。板结之后的土壤就不会再有***的机会了,更重要的是,含有融雪剂的雪水渗入地下会污染地下水,这种损失是无可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