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铸造的钟,除了雕铸一些图案,还有文字,或吉祥用语,或纪时记事。因此,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史/上,更在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同时体现出了我国古人的高超技术。
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
钟楼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重的铜钟。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古都北京,不仅坐落着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苑囿,同时还拥有很多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佛寺道观。古语云:“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古朴宏美的古钟与悠扬庄严的钟声,早已成为寺庙宫观的重要标志,而深入人心。古人认为钟声可以带走烦恼,带来好运与吉祥,因此古代上至帝王***下至普通民众竞相出资为寺庙铸钟,借此表达对佛的崇敬,祈求内心的安宁与平静。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寺庙宫观早已无迹可寻,但在其中使用过的古钟却因材质特殊等原因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今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北京地区寺庙宫观用钟,其类型多样、工艺考究、内涵丰富,与馆内的永乐大钟交相辉映,永泰寺铜钟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件东西 。
在阆中市博物馆,你不但可以汇总历朝历代的,还能在这里看到专为唐代女皇武则天铸造的大铜钟,它已被列为***一级,但这口神秘的铜钟一直让人难解其中的许多奥秘。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走访管理部门***,逐步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据阆中市局副局长刘富立介绍,武后铜钟是一口直桶式铜钟,又叫做佣钟,它造于“大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高79厘米,直径57厘米,青铜铸造,重四百斤(唐制),即重160公斤。铜钟顶部挂钮为交融组合的四条游龙,形象生动,铸工精湛。钟身四周有双层方井纹上下两段,顶部铸有“武周新字”莲花瓣纹,形如开放的莲花,花中有虎纽。有阴文70字,内有武则天***时新造和公布推行的双沟字,字迹清秀遒劲,记叙了铸钟的时间、地点和原委。铜钟外形精美,铸造工艺精湛,发声宏亮悠长。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记载,铜钟先置保宁府署内,清代乾隆时,移到府署后的凤凰楼。***成立之初,铜钟与省***保护天宝铁塔一起置东门铁塔寺,1956年被列为四川省批省级保护单位,***后又移到张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