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氏肿腿蜂
大自然管氏肿腿蜂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属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是多种天牛等蛀干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对于控制天牛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肿腿蜂一年的发生代数随其种类及所在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异。在河北、山东一年发生5代,在粤北山区一年5代~6代,在广州一年可完成7代~8代。中国一年发生4~7代,以成虫在土块下,小麦分蘖及根茎间的土缝中越冬。肿腿蜂以受精雌虫在天牛虫道内群居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出蛰活动,寻找寄主。其钻蛀能力极强,能穿过充满虫粪的虫道寻找到寄主。雌蜂爬行迅速,1min可爬行0.5m左右。
瓢虫与其它各科区别
①典型的跗节为隐四节类,第2节宽大,第3节特别细小,第4节特别细长,第3、4节连成一体,细长,称附爪端节,自第2节的凹陷或分裂中伸出;一些种类第3节退化或与第4节愈合,因而附爪端节仅有1节;但在4节瓢虫亚科中,附节的第2节不特别宽大,第3节不特别细小,第4节不特别细长,构成4节式。②可见的腹板在基节窝之后有后基线,仅少数属不具此特征。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duodecimguttata)亦称为白瓢虫。③下鄂须末节斧状,两侧向末端扩大,或两侧相互平行;如果两侧向末端收窄,则至少前端减薄而且平截;但小艳瓢虫亚科的下颚须末节锥形、长锥形、卵形或圆筒形而向末端缩小。大多数瓢虫同时具有上述3个特征。仅有少数类群只具备其中的两个特征。
瓢虫按食性划分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数量稀少。捕食介壳虫。
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体长约4mm的小型瓢虫。翅膀为红色,有黑色1图样。以捕食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维生。原产地为澳大利亚,为了驱除吹绵介壳虫而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以捕食介壳虫维生。多依附于梅树上。学名里的“rubidus”(拉丁语中红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红色纹路看起来像Ruby。
生长繁殖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饲料——蚜虫,但这种方法费工多,有时还不易七星瓢虫采到。所以用人工培养大量蚜虫,满足七星瓢虫食用。可用蚕豆苗人工培养蚜虫。当分栽的蚕豆苗长出3-4厘米高时,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虫放在豆苗上,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培养10-15天,蚜虫就能大量繁殖,这时就可用蚜虫作七星瓢虫的饲料。把七星瓢虫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垫一张草纸,纸上放一个盛湿药棉球的小瓶盖,以保持瓶内的湿度,瓶口盖上纱布,并用橡皮筋系紧。每瓶放进七星瓢虫1-2对,每天投一次饲料,它们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后代。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中国一年发生4~7代,以成虫在土块下,小麦分蘖及根茎间的土缝中越冬。成虫有迁飞性、假死性和避光性,卵产于小麦叶片背面和麦穗上,有的产于土块表面或缝隙内。成、幼虫在食料缺乏、密度过大和龄期不一的情况下均有习性。丽蚜小蜂取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雌蜂成虫通过产卵器对粉虱若虫的刺探,导致寄主体液外流,可作为丽蚜小蜂的食物,这种取食方式被称为“寄主取食(host-feeding)”。七星瓢虫抗寒力强,越冬数量大,是棉田前期的优势天敌种群。宜采取人工饲养释放及助迁的方法,提高田间种群密度,充分发挥其优势天敌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