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仅规范了防洪评价论证工作, 与真正的行业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例如: 防洪评价计算公式的选用, 模型的率定等参数未明确。 (2)防洪评价建设项目种类众多, 每一种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编制的 方法、内容的侧重是不同的, 现在的导则还没有能够体现。 (3)导则的对象是单个项目, 而我们清楚, 在一定的河段, 单个项目对防洪的影响可能很小, 但多个项目对防洪的累积 影响会很大, 如何衡量和计算, 导则也没有给出方法。
(4)建议加强淮河泥沙观测资料测量, 做好河道演变分析 工作。长期以来, 由于淮河泥沙防洪评价观测资料较少等原因, 对淮河 河道泥沙运动规律及河道演变趋势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做 得较少, 今后应多加强此项工作。河道整治规划与工程建设项 目防洪评价应充分了解河道基本特性, 并在进行河道演变趋 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5)建议尽快编制防洪评价河流、湖泊等岸线利用规划, 为建设项目审 查提供规划依据。目前对岸线的资源属性认识不足, 岸线无偿占 用造成无序开发, 岸线规划控制线和岸线功能区( 岸线保护区、 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和岸线开发利用区) 未明确划分。
a.防洪评价对工程河道行洪断面的补偿。补偿断面扩大,一般不建议河底清淤或挖深,应对岸坡切滩或削坡;对于较多的,需做退堤工程,以弥补河道行洪断面。b. 对河道边坡防洪评价护砌的补偿。对于比降较小的河道,一般根据经验,工程上游护砌 30~100m、下游护砌 50~200m,护坡高程从坡脚至常水位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以上采用草皮或生态护坡。
c. 对防汛道路的补偿。防汛道路属于三级道路,路宽不小于 6m,净空不小于 4.5m。桥梁跨河道防洪评价,堤顶需预留空间以满足今后对堤防达标的实施,并满足4.5m 净空要求。如桥梁无法满足净空要求,需对桥址处堤防达标建设后,再在背水坡增做防汛道路,坡度不大于 8%。d. 对桥墩局部冲刷防护,一般采用抛石措施,抛石厚度根据冲刷深度确定,抛石顶高程与规划河底高程齐平,抛石范围在桥墩周边,半径一般取桥墩直径的 2~3 倍。

要注重防洪评价基本情况的介绍。只有防洪评价基本情况介绍清楚,才能判断防洪影响情况。为尽量避免评审***提出基本情况介绍不充分或不太清晰的问题,除了要注意收集大量的资料外,还要实行“拿来主义”,去伪存精,进行甄别,同时要善于挖掘资料。有时受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规模等因素的制约,甲方提供的材料十分有限,这就要防洪评价挖掘资料,使报告丰富起来,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的资料库,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要注重施工防洪影响分析。施工防洪影响分析是报告的薄弱环节,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总结,对主要的施工方案进行归纳;另一方面,对不太熟悉的施工方案,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相关施工案例、查阅资料、向设计人员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请教等方式,加深认识,掌握规律,提高施工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