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电解法去除氨氮试验研究表明
有电解法去除氨氮试验研究表明: 1. 电流密度低于250A/m2时,电解废水处理法对氨氮的去除作用很小,但是电流密度上升为375A/m2时,电解法对氨氮有显著的去除效果,随时间的延长,氨氮去除率增加。 2. 废水的初始pH值对电解法去除氨氮有重要影响,在PH<8.71时,随PH值的增加,氨氮去除率逐渐升高,当PH值达到9.04后,随PH增加,则氨氮去除率逐渐降低。 3. 混凝剂硅藻土、PAM和混合碳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有限。
电絮凝法对微污染水中的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电絮凝的反应原理是以铝、铁等金属为阳极,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阳极被溶蚀,产生Al、Fe等离子,在经一系列水解、聚合及亚铁的氧化过程,发展成为各种羟基络合物、多核羟基络合物以至氢氧化物,使废水中的胶态杂质、悬浮杂质凝聚沉淀而分离.同时,带电的污染物颗粒在电场中泳动,其部分电荷被电极中和而促使其脱稳聚沉。 废水进行电解絮凝处理时,不仅对胶态杂质及悬浮杂质有凝聚沉淀作用,而且由于阳极的氧化作用和阴极的还原作用,能去除水中多种污染物。 电絮凝法对于微污染水中的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去除率随着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初始pH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氨氮的去除,在弱碱性时去除效果;静沉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甚微。在电流密度为3.42mA/cm2、电解时间为30rnin、初始pH为7.0~9.0、静沉时间为20rain的条件下,电絮凝法对微污染水中的氨氮具有去除效果。
电凝水处理电絮凝技术工作原理
电絮凝水处理 电絮凝技术工作原理: 电凝过程中,电流通过平行金属电极板进入水中。金属电极板根据去除物质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材料,以达到处理效果,经常应用的有铁、铝、钛、石墨等。每种材料在某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都很广泛,同时它在这个领域中的应用又是独特的。反应箱的设计和电极板的选择是以对电凝技术的实验测试和丰富经验为基础的。
电子絮凝电极材料的选择与水中所需处理的污染物种类有关
电子絮凝电极材料的选择与水中所需处理的污染物种类有关,常用的电极材料是铝或者铁。通电后电极上的金属将被氧化形成金属离子,与己打破稳定状态的各种污染物吸引结合,进一步促使悬浮物形成易被分离沉淀的絮体。具体电子化学过程如下: 极板通电后会产生电荷,电荷吸引周围的小颗粒,打破物质原先的稳定状态,并通过改变颗粒的极性使小颗粒互相粘合形成新的大颗粒从而易于沉淀。 电流将H2O电解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这些氢离子与溶解状态乳化油、油泥、染料等分子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同时将油、油泥、染料等置换出来形成非溶解状态物质并沉淀。 极板在通电后同时会产生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与污水中的氯化碳氢化合物中的氯离子结合形成易于沉淀的络合物。去除的污染物包括有***、、氯化PCB等。极板周围产生的氯离子还具有漂白作用。 水中存在的大量电子流消除了水合物的极性,使胶体状物质游离并沉淀,同时电荷量的提高会形成渗透压因而***、胞囊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