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液下泵介绍
传统液下泵适用于输送带颗粒、高粘度、强酸、碱、盐、强氧化剂等多种腐蚀性介质。新型液下泵适用于输送等多种轻质性介质 。比方发明液下泵轴填料磨损重大时,要及时增添填料,否则就会使液下泵轴填料漏气。传统液下泵其壳体、出口管及过流部件全部使用耐腐蚀性材料制成,电机部分放置在液面上,泵部分放置在液面下,具有耐腐蚀性强、无堵塞、耐高温等特点。新型液下泵其泵体、电机及过流部件全部使用特殊材料制成,电机部分与泵部分同轴连接为一体放置在液面下,具有免维护、爆、零区使用、低能耗等特点。
液下泵故障排除大汇总
不锈钢液下泵是种依靠大气压提升水位的工具,它在工作时主要是依赖活塞的运动,其中活塞对于此类产品的使用影响很大。不锈钢液下泵可以分为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螺旋泵等几种。液下泵的机械密封液下泵机械密封亦称端面密封,其有一对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端面,液下泵端面在流体压力及弥补机械外弹力的作用下,液下泵依靠辅佐密封的配合与另一端维持贴合,并绝0对滑动,从而避免流体走漏。随着它用户群体不断增加,商家更应该重视这类产品故障的分析和改进。接下来将介绍耐腐蚀液下泵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1、不锈钢液下泵故障:泵上水慢
原因:前衬板与叶轮间隙大、出水管道不能封住空气、排空满。
排除方法:调节间隙、调节出水管道、安装抽真空装置。
2、不锈钢液下泵故障:出水压力小、流量小
原因:泵内有空气、叶轮与前衬板间隙大、离合器闭合不紧、叶轮或衬板磨损。
排除方法:排空泵内气体、调节间隙、调节离合器摩擦片间隙、更换叶轮或衬板。
3、不锈钢液下泵故障:泵磨损快
原因:施工环境(颗粒大)差、输送距离远、进水管路长。
排除方法:更换沙场、添加加力机组、缩短进水管长度减小汽蚀。
4、不锈钢液下泵故障:水泵振动
原因:泵轴与柴油机(或电机)不同心、叶轮不平衡、轴承损坏。
排除方法:调节同心度、叶轮作平衡测试、更换轴承。
5、不锈钢液下泵故障:泵不吸水
原因:灌注引水不够、泵内空气无法排出、吸水管漏气、前衬板与叶轮间隙大。
排除方法:继续灌注引水、检查管路是否漏气、调节叶轮与前衬板间隙。
6、不锈钢液下泵故障:叶轮轴颈磨损快
原因:高压水泵扬程低、盘根错位、泵轴与后盖不同心。
排除方法:更换高于耐腐蚀液下泵扬程的高压泵、更换盘根、调节同心度。
液下泵的启停操作方式和检修步骤
液下泵的启停操作方式和检修步骤


液下泵结构及应用改造
1 前 言
我厂用液下泵是一种耐腐蚀立式泵,其过流部件浸没在被输送的介质中,传动轴通过支承件与轴承部件保持其稳定性,泵的重量和轴向力通过轴承传递给基础,根据工艺装置要求,液下泵应具有一定插入深度。此泵的结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1 介质特性
根据输送介质的腐蚀性、挥发性、含固体颗粒粒度、浓度等情况,确定叶轮型式、材料、轴承、密封及冲洗方式等。
1.2 使用条件
抽送介质温度高低,决定了支承型式、冷却结构、有无保温夹套等。根据泵的使用要求,可合理确定泵体插入深度,属于随时都可能启动的液下泵,泵体插入深度必须足够长,以使液位浸没泵体,保证液下泵随时可以启动,例如***生产用泵及湿法冶炼所用液下泵;污水排空性质的液下泵,使用要求是污水积满以后,启动液下泵,吸净污水后停机。光滑油是应用轴承下方的小叶轮进行循环,轴承座正面设置油箱,内有冷却盘管。在这种工况下,液下泵的泵体插入深度可以设计得较短,通过加装吸入管补充插入深度,吸净液体。泵体插入深度的缩短,有利于提高泵的可靠性,并降低成本。
2 液下泵结构
2.1 典型结构
为双支承液下泵剖面图,支承是刚性的,通常使用滚动轴承,上轴承为成对安装的角接触球轴承或向
心球轴承,下轴承为向心球轴承或圆柱滚子轴承。这种配置可以承受双向轴向力和一定的径向力。此泵采用
离心叶轮,它适用于固体颗粒含量较低的场合。根据介质的具体特性还采用旋流式及混流式叶轮。
2.2 一些变型结构
因结构制约,双支承液下泵转速n= 1500 r/min时,泵体插入深度L≤ 1 700 mm;n= 3000 r/min时,泵体插
入深度L≤ 1 100 mm。插入深度较短是双支承液下泵的主要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加大液下插入深度,
可采用下列措施,这形成了液下泵的两种变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