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zheng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ge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早在1933年,中国qi袍就曾在芝加哥世博会上获银奖。 国际旗袍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曾定制了60套缂丝旗袍作为中国zheng府赠送各国元首夫人的礼物,每件价值十万元。各国驻上海总领事夫人也曾身穿旗袍参加慈善义演。 外国游客来上海,常常将订做旗袍作为第yi个节目,视之为中国元素代表。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qi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媒体报道过美国观众穿旗袍观看中国文化节演出。 法国著1名服装设大师皮尔·卡丹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王1菲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yi的,也不是必要的。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20世纪20年代,旗袍袖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的出现,袖长至肘部,呈喇叭状,袖口滚镶锯齿形、波浪形、线香形的边,或是衬着白色蕾丝花边。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在这个速度飞快、选择多元的时代,依然有这样一群人静静地、慢慢地,敬事而信,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坚守一份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不由令人动容。
在苏州市英达继续教育学校,也有一位这样的匠人,她叫冯英。她是苏州市旗袍项目非遗传承人、江苏省苏派旗袍文化推广大使。
走进苏州市英达继续教育学校,各色绸缎布条尽入眼中,衣架上挂着一排各式各样精美的手工旗袍。这些都是大师冯英和她学生心中的宝贝。
“冯英老师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工艺旗袍传承人,她用一双妙手和一颗匠心,让每一个来这里学习旗袍技艺的学生,都扎扎实实地掌握技术,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提升修养,丰盈精神。”苏州市英达继续教育学校校长王国富表示,“很荣幸我们能够与冯英老师合作打造旗袍课程,传承传统服饰的内核,是我们共有的情怀。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 大师介绍 -
冯英,手工工艺旗袍传承人
2013被列入苏州市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960年出生,苏大成人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工艺美术师
1992年进入丝绸博物馆工作后
开始旗袍进行了挖掘和研究
2016年接受苏南民间工艺学院的聘书
2017年5月被江苏省旗袍会推荐为江苏省苏派旗袍文化推广大使
现任江苏旗袍会理事,江苏旗袍会苏州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