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在烧完后会用“柳罐”将池水汲上窖顶,泼于覆盖在砖块顶部的土层上,让水经过土层渗透过滤,将全窖中的砖块淋透为度。色彩以青***为好,砖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则不经久耐用。“成砖”上水后,打开“窖门”与“窖顶”散热冷却两天两夜后出窖。成砖出窖时,须对焦砖、裂砖、变形砖进行严格剔除。一般来说,砖雕的材质比石料疏松,更易于剔刻得玲珑剔透、毫发毕现,艺人们也抓住它的这个优点,在精雕细琢上下功夫。一窖成砖中,大抵可筛选八成左右的雕砖成品。
中国的美,无处不在,
在雕梁画栋、恢弘大气的皇宫,
在曲折幽深、素净淡雅的园林,
在青砖灰瓦、雕刻精美的民宅。
每当你步入其中,就会发现:
让人感到惊艳的往往是那些寻常生活中
被精心雕刻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
古人云: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
雕刻,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工艺,
工匠们在木石砖瓦上雕以图案、花纹,
雕刻方法复杂多样,
风格古典而清雅,
为中国建筑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北宋时形成砖雕,
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
明代砖雕由墓室装饰发展为建筑装饰,
雕刻的内容更加丰富,
技艺也有所提高。
清代是砖雕艺术的时期。
紫禁城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都使用砖雕,
镂雕花鸟图案,
牢固而美观,
且利于空气流通。
在雕刻时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打坯就是用刀、凿在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景物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前、中、远三层景致,这道工序需要有经验的大师傅来完成,非常讲究“刀路”、“刀法”的技巧。这中间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抵形状;二是要“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进行大略表现。后的修饰是对细部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粗糙不光洁的地方,用糙石磨光;砖面遗留的沙的眼,用砖灰调适量猪血填补。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的浙江金华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砖上雕刻龙、凤、仙鹤等图案,风格刚劲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