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绿茶溯源
卧龙系列绿茶产于中国***三国古战场定军山南域勉县小河庙(古三圣庙)。定军山,因蜀汉丞相诸葛亮(卧龙先生)遗嘱死后归葬于此而名誉中外。“卧龙绿茶”之名亦来源于此。该茶的发展历史与诸葛亮有着密切关系。拒考,小河庙产茶历史起源于西周,发展于秦汉两代,全盛于唐宋朝,明末清初衰败,解放后 60 年代复兴。 传说当年诸葛亮患一玩症肺疾久治难愈,幸得千年老茶树叶作引医好,因感恩曾设坛拜祭。古树从此长生不枯籽播群山、生根发芽长出的绿叶亦为当地百姓强身疗疾、祭祖待客的珍品,后成一方产业,为汉茶重要部分。后辈有感于此便立一庙宇塑有“孔明、茶圣、药王”神像,四时祭祀。据说,汉中市多经调研***李永昌及茶技干部程纯 1964 年在小河庙高坎子发现的 2700年古茶树就是诸葛亮当年拜祭过的那棵老茶树。
从古茶树推算,周代 ( 公元前 1046- 前 221 年 )此地已种植了茶树,唐陆羽《茶经》云:“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和抱者 ”…… 这是茶圣陆羽对茶树原产地所指。《华阳国志 . 巴志》载:周武王伐纣 “ 实得巴、蜀之师 ”…… 巴 “ 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 “ 茶、桑、蚕 …… 漆、蜜、麻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芷,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 ” 。从 “ 园有芳蒻、香茗 ” 可考,人工种植茶叶始于 3000 多年前周武王伐纣时期《茶经 . 七之事》中有述。秦汉统一后,一方面随着帝制国成立各方应酬所需;另方面大规模***造成***导致物流等因,使巴蜀茶叶大力向外传播。故而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载: “ 自秦人取蜀后,而方有茗饮之事 ……” 。亦吻合《汉中茶业》所述:西周已在巴蜀种茶,巴蜀茶叶外传首先向当时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 长安迁移,汉中自然成为巴蜀茶叶北移传播的***站;秦、汉时期的汉中,茶市兴旺、饮茶蔚然成风,西汉王褒《僮约》就有: “ 脍鱼炰鳖、烹荼尽具,武阳卖荼、杨氏担荷 ……” 等记载;茶界老前辈吴觉农在《四川茶叶史话》中写道: “ 秦汉以后长江、汉江、珠江等流域都已先后植有茶树了 ” 。民间就有汉高祖刘邦在汉中多处饮茶的传说:如西乡的茶镇因之得名;勉县的茶店也与此有关等等。古称勉县为沔阳,由此行舟经鱼洞子到茶店至略阳;鱼洞子现亦有古栈道遗迹,古时羌人在此与褒汉进行茶货贸易。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框扶汉室,北伐曹魏、七进歧山在沔阳定军山一代屯兵八年,为解决军须给养和丰富当地居民生活,采取兴修水利屯田垦荒,大力发展农养种植等业,其中蚕茶亦为主要经济作物,为勉县茶业后期大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民间还有诸葛亮以茶宴功,与民同乐等等美传。
唐高祖统一***之后到中唐前,饮茶之风已成 “ 比屋皆饮 ” 之盛状,加之***传人以 “ ***坐禅,恒以茶除睡眠 ” 等饮茶习俗,大力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当时***共 13 个省 42 州郡产茶,其中陕南就有梁州(今汉中)、金州(今安康)。《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 “ 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 …… 柑、枇杷、茶 ” 等,由此可证唐代汉中茶业的兴旺。传说:镇巴雌鸡岭,南郑干龙洞,勉县三圣庙,紫阳的宦姑滩,岚皋的龙安寨等地都产过贡茶。西安 “ 清盛魁 ” 茶行就保存有唐代贡茶的部分帐册,记载有秦琼、尉迟敬德买茶的帐务。总之,自秦汉到唐宋朝是汉茶全盛发展时期。宋代,汉中茶马贸易兴隆。***设有茶马司,实行对园户生产的税收,私茶的严禁、禁令的实施等 …… , “ 榷茶 ” 制的官***卖管理制,体现出帝制社会政权的集中和汉茶的兴盛。到了明清时期汉中茶叶漫漫走向衰败。其原因如下 :
一.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统制,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对茶叶贸易严加控制,为增加税收和以茶易马,以巩固边防,在陕西、四川仍实行 “ 榷 (que) 茶 ” 制,其余各省收取 “ 引税 ” 。正如 “ 明代茶课,惟陕川***重 ” 之记载。所定茶法有三种: (1) 官茶:贮边易马; (2) 商茶:给引征课; (3) 贡茶:*** “ 上用 ” 。由于 “ 榷茶 ” 的严加控制,明王朝还颁布了 “ 透漏私茶出境者、斩;关隘失察处以极刑 ” 等法令。当时茶农在缴纳极重的***茶税后再让利与茶商,日渐造成 “ 利不胜害、*** ” 之局面,必然导致茶叶生产被***。《宁羌州志》清道光汉中知俯杨名颷的《劝桑行》中写到 :“ 岁月常供赋莫逃 , 食粗还得完粮草;拔茶只为桑无税 , 户外催科人不扰 ” 。官俯提倡拔茶植桑 , 茶园被毁已属必然。
二.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 , 人们衣食无依,树皮、草根为食之而充饥,导致茶树被***。明末崇祯元年至十六年汉中自然灾害不断 ,< 汉中府志 > 记录 :“ 五年大饥;六年夏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冬***……;八年九月十六地大震,西乡、略阳涝水,淹城郭,民舍尽没;九年地大震三日,恒屋尽倾,伤人甚多,旱蝗;十年略阳***二十日,夏旱秋禾全无、大饥;十一年夏,蝗飞蔽天、禾苗木叶伤尽、大饥;十二年夏旱、秋蝗、禾草俱尽、大饥;十三年大旱,栗价腾涌十倍其值、绝粜( tiao )罢市、木皮石面俱食尽;十四年旱;十六年冰冻 ” 。
三.***不止,人民难以安居,生产萎缩导致茶园废弃。《汉中府志》载: “ 崇祯元年冬十一月、陕西盗起,副使刘应迂击贼于汉中破走之。七年贼又陷汉南诸县,夏四月四川、湖广贼趋汉中,五月洪承畴会师逐贼走匿;六月陈奇瑜击贼于汉中受其降。八年正月贼犯商南入汉中,三月贼陷宁羌,十一月参将罗子萃击贼于汉中败走之。九年春三月贼入汉中,秋七月、巡抚陕西孙傅庭击贼败于周至大破之。十年春正月李自成犯西安 ” 。连年征战、民众生活在 “ 水深火热 ” 中, “ 道路饿殍、剥取殆尽 ”…… 惨况,有如川北各县、城池 “ 鞠为茂林丛麓、乡堡村镇亦成石田荆棘 ” 。大概同是当时汉中的写照。
四.清初,大批外民流入,垦荒种地、毁茶改植实属必然。清朝统一后,为重振经济、摆脱财政困难,保证田赋收入、对川陕实行养息政策,鼓励外省流民迁入。《清代***对陕南的开发》一文载: “ 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为群,到处络绎不绝。 ”迁入新民以两湖***多,川民多,安徽少,两广再少。史料考证,明嘉靖年汉中九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褒城、风县、略阳、 沔县 ,宁羌)总人口仅 95660 人。到清道光三年,上述九县加留坝,定远两厅总人口已达 154.47 万人。增长 15.467 倍;沔县就从 4400 人上升到 13.47 万人;由此可证实:如果明末陕南还保留了少量茶园的话,到了清朝外民流人可能就 “ 斩草除根 ” 了。故而,清朝至民国末陕西几乎无茶史可考,而我国近代茶史名榜的记载又多以清朝称誉全世界,这便是现代茶界陕西茶叶知名度占有率逊色于南方茶叶的主要原因。解放后在党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 60 年代,卧龙古茶树的发现和其高品位的内质带动了勉县茶叶产业的大力发展。
文章来源:Wllc-lifang
2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