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们解剖泥鳅的卵,会发现泥鳅的卵中存在着几种不同大小的卵,有的呈金***半透明,几乎游离在体腔中,这是已成熟的卵;有的是白色不透明,卵粒较小,紧包在卵腔中,这是还没有成熟的卵。雄鳅的巢为长带形、白色,呈薄带状的不成熟个体居多,呈串状的成熟个体为少。这就是说泥鳅为分批产卵的类型。泥鳅的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体长在 10 厘米以下的雌鳅怀卵量为 0 . 6 万-0 . 8 万粒;
泥鳅种苗入池时要求池水温度与运鱼水温温差不能3℃。如果水温相差过大,就应先逐渐调整温差,泥鳅种苗适应后再入池。用塑料袋运输的泥鳅种苗,在入池前应先将塑料袋开口缓慢放入预先安置好的水箱内,10至20分钟后再将泥鳅种苗连水一起缓慢倒入箱内,借此调节水温差和泥鳅种苗对袋内气压改变的适应,称为“缓苗”。一方面使堆积在池底的剩余清塘***充分溶解,以防毒鳅苗;

导致泥鳅发病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人为因素是由于饲养人员的饲养操作不当,而导致泥鳅患病的因素,是可以减少的,是可以改正的,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将人为的影响降到较低,是切实可行的。
人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措施不当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选择鳅种不当。泥鳅种苗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成鳅的品质,应该选择无外伤、活泼反应快的泥鳅。
②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的大小与***发生有很大关系,若密度过大,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使鱼类摄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减弱,为鳅病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确定密度应综合考虑鱼体规格、饲养条件和饲养水平等诸因素。

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泥鳅种苗长到2厘米左右,进入泥鳅种苗培育阶段。除应在投喂时增加天然饵料外,还要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如鱼粉、蚕蛹、猪血、麦麸、豆腐渣、黄豆饼、孑孓幼虫等。投喂时应将麦麸、豆饼、小杂鱼(需绞碎)、血粉等加入少量面粉混合,制成颗粒饵料,其中动物性成分与植物性成分之比为5:3。开始时可煮熟搅拌,随着泥鳅生长,可逐渐改成生拌。随着水温升高,应适时增加投喂量。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泥鳅体长可达4厘米-5厘米,此时可转入成鳅培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