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弥勒佛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菩萨有首《插秧偈》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首诗歌就是以农夫插秧劳动这一后退是向前的动作,来启示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在我们与人相处时,应当多对别人怀有宽容之心。特别是在与人发生争执时,应当学会谦虚退让。很多时候,你对别人谦虚退让并不是表明你软弱无能,而恰恰证明你的谦虚大度。当你做出谦让之举时,往往会使对方受到感化,从而也学会对人宽容。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佛法大海,浩浣无涯。利根上士,固目击即能穷源,然在一般学者,往往历之几久,门径难窥。或则仅执一端,不明大体,非惟寡益,为害亦多。且在自欺之士,尤因是儱侗真如,颟顸佛性,徒事侈其口谈,实则高下不辨,乱统瞎摸,究何所益。智者见之,不免悲悯。顾所以若是者,不亦太少方便所致也乎?予自愧学尚未遑,何堪以盲引人,然斯编之作,实亦不过如游城之余,将所履方所,略为图志。既足据此以为自究之便,并即以便当来者之参考耳!一举两得,未始无裨,若故多事,则吾岂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