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有文献应用不同***和地区的实证数据阐述了居民个体层面的主观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对其实际分类行为的影响,概言之,这些个体层面的因素包括:价值感知(Perceived Value):是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关键因子,指居民就其所感知的个体利益、社会利益、道德性等方面权衡后对特定行为效用的总体评价,其对于个体的分类态度和情感意识具有深刻的形塑作用。其中,个体利益可具体化为居民从分类行为中收获的经济利益和成就感,社会利益则包括居民对于保护环境和减少社会治污成本等方面的认知,而道德价值则反映了个体分类行为在利他主义上的道德意义。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获取会诱发个体行为的发生,但两者往往“不可兼得”,即垃圾分类在增加居民不便利性的同时却有效地减少了社会成本,从而增加了社会整体利益,而双重利益的取舍势必会增加个体行为选择的不确定性。
垃圾的科学分类,是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基础。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中的应有内容,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一些垃圾通过回收还可以再使用,即循环使用。垃圾分类具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可以减少占地。目前处理生活垃圾多是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在进行处理以前,堆放在垃圾场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如果对垃圾预***行分类,去掉能回收的,将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自然减少了占地。二是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镉等***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 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焚烧垃圾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因此分类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三是节约资源。垃圾中有 30%—40%可以回收利用,通过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的垃圾继续使用,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之高是举世闻名的。这一切,都源于***部门精心的管理和周到的安排,以及民众的自觉维护与认真配合。日本***很早就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把垃圾问题纳入小学社会课课本。垃圾要分类,要定时定点扔垃圾,早已成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规矩,完全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民众对还可以回收循环使用的垃圾,他们都会叠放整齐,以便于回收工人的操作。如对于有可能产生***的垃圾,他们会预先做一些处理,如扔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 用过的带有压力的喷雾罐等,一定要扎一个小孔,以防止。即便是生活中的普通垃圾,也要控干水分,再放到垃圾袋里。在日本超级市场门口设立了很多透明的柜子,用来回收市民家中废弃的饮料瓶罐,学校和***园也鼓励小朋友将家中用过的饮料瓶罐带到学校集中收集。
1992 年 颁 布 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系统地对城市固体废物进行管理的法令,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 “对城市生活废弃物应当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2007 年 4 月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迫使相关部门对此做出相应 措 施,其中对于垃圾分类有了较详细的规定。第三章 第 十 五 条 规 定: “城 市 生 活 垃 圾 应 当 逐步实行 分 类 投 放、收 集 和 运 输。具 体 办 法 由 直 辖市、市、县建设 ( 环境卫生) 主管部门根据***标准和 本 地 区 实 际 制 定。”第 十 六 条 第 二 款 规定: “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分类要求,将生活垃圾装入相应的垃圾袋内,投入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