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色不稳定是养泥鳅经常遇到问题,但把这个问题直接与养泥鳅失败联系起来的却不多,这种观念有待转变观念。所谓水色,是指水体中藻类生长状况,水色不稳定是因为藻类不稳定。保持水色稳定,是由我们现在的养泥鳅模式决定,因为现在我们的养泥鳅模式普遍是高密度养殖,这种养殖模式的特点是泥鳅苗投放密度大、有机质多、耗氧大,伴随而来的必然是高污染和多发病,而通过培育足够数量的有益藻类是解决高污染的有效办法。放苗前亩投放300kg腐熟的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水分层、底发臭、泥鳅偷死这些是长期困扰的养殖难题,根本原因也是水色不稳定。由于水色不稳定,造成溶解氧不足,进而影响水体的物质循环,才会导致以上这些问题的发生,这说明水色不稳定是引发泥鳅病的罪魁祸首。实践证明,持续良好的水色是养里泥鳅成功的基础,要想养好泥鳅首先要养好藻,藻好泥鳅才好。5千瓦水泵,每小时供水80立方米以上,实现微流水交换,这样既保证了高温季节的降温需求,又保证池中不缺氧。以往我们对不良水色只重视治理,忽视预防,往往是发现水色坏了才去治理,以为只要及时治理,把水色尽快***,问题就解决了。
养泥鳅难,难在水色不容易掌控。水色每天都在发生微小变化,并逐渐积小变为大变,水色每发生一次较大变化,等同于一次灾害。水色变化不容易掌控,表现在同一个时间内,每一口塘的水色都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口塘,每一年同时期的水色也是不相同的。尽管每年都有很多成功的养泥鳅模式,但由于模式是固定的,水色是变化的,所以很难。解决的办法是:改变传统的习惯做法,把学习模式变为学习原理,只要弄懂了原理,才会以不变应万变。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应达到4~5mg/L,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弄懂弄通***的养泥鳅经验或做法,然后从每一口塘的具体情况出发,一塘一做法,创造不同以往的养泥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