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次氯酸钠的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在常温下即可发挥漂白、杀菌作用和氧化作用,是国内外使用普遍、应用广泛的含“氯”漂白、清毒剂和防腐剂。通常将次氯酸钠的水溶液和表面活性剂、增稠剂、香精、稳定剂等化合物进行复配,成为各种具有特定用途的日用化学品。这类产品的名目繁多,但能起漂白、杀菌作用的有效主体成分都是次氯酸钠。二、次氯酸钠溶液用于白色衣物的消毒、漂白溶液浓度:5ppm-500ppm。
次氯酸钠水溶液的稳定性较差,极易分解,所以在贮存过程中会渐渐失去有效氯,使产品的漂白、杀菌作用也随之降低,成为这类产品在运输、贮存和使用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提高次氯酸钠水溶液的稳定性,已成为该产品生产及相关企业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次氯酸钠为卫生福利部允许使用之食品添加物,被分类为杀菌剂,功用在杀灭或减少食品或器皿上所附着的微生物,在用量上依环保署所制定之「饮用水水质标准」之规范。

危险性概述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腐蚀性。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该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该品有致敏作用。该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
燃爆危险:该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物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方方面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次氯酸钠不宜长时间贮存,受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有效氯容易挥发,市面上有一种次氯酸钠发生器,可现利现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消毒效果。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1] 。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方方面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