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译:不译或省略翻译是在确切表达原文内容的前提下使译文简练,合乎汉语规范,决不是任意省略某些介词。
①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英语介词,译成汉语如出现在句首,大都不译。如:
There are four seas in a year. 一年有四季。
②有些介词如for(为了),from(从……),to(对……),on(在……时)等,可以不译。如:
The barometer is a good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air pressure.气压计是测量气压的好仪器。
The air was removed from between the two pipes.两根管子之间的空气已经抽出。
Answers to questi 2 and 3 may be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问题2和3的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
③表示与主语有关的某一方面、范围或内容的介词有时不译,可把介词的宾语译成汉语主语。如:
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with the engine.这台发动机出了毛病。
Gold is similar in color to brass金子的颜色和黄铜相似。
It’s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bats are really guided by their ears.我从未想到蝙蝠居然是靠耳朵引路的。
④不少of介词短语在句中作定语。其中of(……的)往往不译。如:
The change of electrical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is done in motors.电能变为机械能是通过电动机实现的。 (of短语和change在逻辑上有主谓关系,可译成立谓结构。)
Some of the properties of cathode rays listed below.现将极射线的一些特性开列如下。(个of短语和some在逻辑上有部分关系,Of不译出。)
词性的转换
常见的情形有:名词转为形容词,名词转为副词,名词转为动词,形容词转为动词,形容词转为名词,形容词转为副词,动词转为名词,动词转为形容词,副词转为名词,副词转化成动词,副词转为形容词,介词转为动词等等。例如,
例1.The package types of CPUs show ciderable variety.
CPU的封装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名词转为形容词)
语法
谈及语法,很多的英语初学者会感到犯难,1产生为难情绪。究其原因,本身汉语的思维和英语的思维有很大的差异,中文是没有语法而言的,现在的语法源自西方。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东方人思维方式亦不同,国人比较侧重综合思维、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属螺旋形,比较注重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方式,而西方人偏重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属线性思维,注重因果效应,多考虑事物发展的结局和后果,其语言模式偏重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并依此***设计段落情节,文章篇章结构层次感、***性强。句子成分的转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的分类上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在翻译EST时,往往需要将原文句子中的某一语法成分改译成另一种语法成分,这就是句子成分的转换。
例如,英语文章中大量使用诸如and, but, or, so, if, when, while等连接词语使文路清晰明了;而中文句子之间不象英文篇章有那么多连词,是靠语义的自然衔接、前后连贯、上下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英语的被动句中包含by,in,for等引导的作状语的介词短语,一般可以将介词的宾语翻译成译文的主语,英语原句中的主语则一般需要翻译成宾语。有时中国人做文章还常讲究"不言而喻",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如果我们按照中文思维***句子,又不会熟练地使用这些连接词,让英美人读起来势必会有信息梗塞感,觉得生搬硬套、模糊不清。其实我们学英语文法感到吃力,老外学我们的中文文法更难,不是说中文是世界上1难的语言吗?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中文那么难的文法都能运用自如,更何况英文呢,只需要掌握英文文***则,并加强理解,灵活运用,一定能熟能生巧。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英汉翻译中形式的不对等性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早年提出了读者反应对等原则,并在与塔伯(CharlesR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如:Buteventhelargermoleculeswithseveralhundredatomsaretoo***alltobeseenwiththebestopticalmicroscope。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无论是范存忠提出的“准确”,还是塔伯、奈达所指的“对等”,他们都折射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是完全可能的,但完全准确而又绝1对对等是不可能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的思维是有存在决定的。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背景,所以处于不同语系的汉英之间的这个鸿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