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都受其影响。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本次落成的这座孔子雕塑为青铜材质,铜像高9.5米,象征着孔子在中国人心目的重要地位;基座高6.6米,预示着孔孟之乡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一帆风顺。该铜像是迄今以来***很大的孔子铜像,造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召力,无论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高的,铜像的设计者以施礼瞬间的形态和神情塑造孔子,突出表现了孔子“礼”的政治思想理念及2500多年来对后世的影响,揭示了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强调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渊源。孔子铜像的落成为汶上树立了一道世人瞩目的人文景观,对于提升汶上形象、构建和谐汶上、丰富汶上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都将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