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服的三大基本形制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制)
产生流行的时代是先秦,可以说是汉服的基本形制,其他形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演变出的。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上衣下裳分裁制。
2.深衣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在腰部连接,形成整体,也叫上衣连裳,在剪裁上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在缝制在一起,成衣还是一体的样式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秦代到明代末年,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3.上下通裁制
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和深衣制。这一形制创于隋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举,因为自古汉服都是分上下两截的。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圆领袍、襕衫、直 、直身、道袍、褙子、长衫、僧衣等。
汉服绣花打版 重庆手工刺绣汉服 男装汉服绣花多少钱
汉服的发展过程
秦朝到大汉,服饰逐渐华丽,但是到了魏晋,由于各种文化的交融,服饰又开始仿古,追求自由。
魏晋融合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南北民族融合在一起,胡服和汉服交汇融合在一起。同时,流入以及本土玄学的产生,是人们开始放弃对外在浮华的追求,改为追求内在的品格。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文人雅士追求仿古,宽衣大袖成为这个时候的风格。在那时的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文人们梳着随意的发髻,袒胸露怀,豪放不羁。
大唐发展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先导地位,也把传统服饰推向鼎盛时期。唐代初期的服饰继承了隋代的风格——瘦衣窄袖,色彩沉稳。中唐之后,服饰风格趋向大胆,一些鲜艳的颜色和外来的纹饰大量运用于服饰。大唐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点,才产生了雍容华贵的大唐服饰。诗人白居易写到“时世妆,时世妆,出自京城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宋明传承
与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不同,宋代不喜欢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服饰上,也***了汉族原来的传统,禁止人们穿胡人服饰。服饰也因为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颜色上开始追求简朴淡雅,样式上也逐渐拘谨保守,这就是宋代的“理性之美”。
明代废弃元代的制度,***了汉族礼仪。由于之前元代的制度和汉族的截然不同,明代禁止再穿胡服,留胡髻,说胡语,姓胡姓,对服饰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变,之后数百年冠服制没有改变过,并且明代的服饰在以后的戏曲,民间婚俗中也得到了传承。
浅析明朝制汉服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古代女子的美容,十分强调含蓄,重视内在修养,“浓纤得衷,修短合度”一直成为美容的典范。
明代虽然审美观已较为宽泛,但中和、适度的美还是很受推崇。在体型上,“丰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视。
明代就开始的,扣子大量运用,材质有金属、玉石等。有扣的对襟长衫,是明代妇女的常服。
另一女子常服,上着大襟短袄,下穿马面裙,裙身中间有一宽条,类似“蔽膝”的演变,腰部多加细褶,后来褶子越来越多。
汉服发展到明代,较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带结。但是,扣了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普及。
纽扣,并非源自明代,从元蒙时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就有钉纽扣的形式,纽扣应当源自中国少数民族,明代的时候开始流行。
明代女服,与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显倒置。由于明代中后期,气候变冷,一年中寒冷的时间比较长,于是上衣逐渐变长至膝盖,裙子也不可能再束于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盖,此即“袄裙”。
明代汉服的中衣,还有一种类似今天的立领,由扣子扣住。
明代女子的妆容,一改唐代那种上翘羽毛状的眉形,转而推崇细长弯月状的翠眉,化妆在精细上着眼,强调“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眉黛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