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锭子的由来与发展
纺纱锭子是由纺专演变而来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纺专纺纱,人工转动纺专,纱线旋转而被加拈并卷绕在专杆上。
西汉时期以铁杆制纺专,杆径上细下粗。后来,手工纺车所用的纺纱锭子就成为现代纺纱锭子的雏形,它是两点支承的细长杆。
19世纪初期,环锭纺纱机纺纱锭子问世,其上下轴承都用滑动轴承,是不封闭的。由于不能储油、防尘,需要每天加油,而且容易沾污机件和纱线。
后来改进为上轴承和锭底封闭在壳体内,这时锭速仅为6000转/分左右。
随着提高锭速和增加卷装容量的需要,纺纱锭子结构也在不断改进。
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制造滚柱轴承纺纱锭子:上轴承采用滚柱轴承承受径向负荷,下轴承称为锭底,承托纺纱锭子的重量,两者刚性连接,称刚性纺纱锭子,锭速为8000~12000转/分。
到了50年代又发展成锭底为弹性支承的纺纱锭子,称弹性纺纱锭子。以后,纺纱锭子的改进侧重在研究纺纱锭子的支承结构,以提高速度。
到70年代棉纺锭速已达到18000转/分以上。高速后产生噪声,功率消耗增多和机件加剧磨损等问题,遂成了研究的课题。
纺纱锭子磨损分析
纺纱锭子的磨损出现在锭尖和轴承位。锭尖的正常磨损呈光滑圆球形,严重的磨粒磨损则使锭尖呈葫芦形。
当锭底与锭尖部位不在共同轴线时,锭杆窜动会产生侧面接触的滑动磨损。正常的轴承档磨损使精度降低,配合间隙增大,致使振动加剧。如果上轴承缺油,那么轴承档磨损速度就会更快。
通常,在一定的负载条件下,纺纱锭子的磨损程度取决于锭杆、锭底、轴承的材料、结构、硬度、金相***、几何精度和光洁度等。
薄壁纱管的基本特点
薄壁纱管的外表设计
薄壁纱管的外表设计,除了保证其与集体落纱主机上的抓管器和自动理管装置配合以外,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纱号的工艺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
薄壁纱管外部线条的多样化设计:细线纹、细线纹 U字型线纹、麻花状、光面、螺旋、点状、梯型“U”字型线条型式等,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纱号品种而设计的,工人在挡车过程中生头容易,且提升机器自动线头能力。同时,线槽设计又要考虑减少纱线在退绕时产生余纱多、退绕不干浄、脱纬等问题,从而为纺纱厂减少浪费、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