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角度,使多感官协同参与
变换角度,使多感官协同参与人脑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各部分的***与功能相互联接、沟通,人脑的工作过程也是其各区域相互协调协作的复杂的综合的过程。 对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看、听、说、做,多感官共同参与,则有关这个事物的信息就能更深刻地“印”在头脑中,记得就会很牢固。在背谱时,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关在琴房拼命苦练,忽视了其它形式的配合,而这些形式的综合使用符合人脑工作的生理机能,是很有效果的。例如: 1、有谱无琴研读。 人们在弹琴时总是更多地专注于演奏技术和乐曲的连贯性完整性。视谱上往往忽略很多细节,对作品分析也很难深入。离开钢琴,仔细研读乐谱,可以使人们对谱子上记录的信息更细致更地提取,更好地理解作曲家想要传达给演奏者的信息。 2、无谱无琴默想。 默想的方法可以地调动大脑去仔细搜寻记忆中乐谱的每一个音符、指法、术语标记,想像手指在琴键上的运动状态和产生的音响效果,这一过程是对已贮存在大脑中的材料进行的整理和加工,再次视谱弹奏时,可很好地巩固背熟的部分,发现漏掉的地方,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重复记忆。 3、听录音。 用心聆听名家演奏可以从音乐的诠释方法上以资借鉴,若从背谱的角度上来说,却是一种区别于谱形记忆和肌肉记忆的有效的听觉记忆方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多次聆听并熟记录音,然后在演奏时大脑中就会有一个预置的理想化的音响效果可供参考。 4、交流。 与老师、同学、朋友就所练的作品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所产生的共鸣或相悖的意见,往往会使自己对作品的某个片段甚至整部作品印象深刻,永远记忆犹新。
筝中国八类古典乐器筝
筝 中国八类古典乐器 筝,又称古筝、秦筝,古老的汉族弹拨乐器。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被俗称为“古筝”。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古筝名曲有:《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鸦戏水》、《汉宫秋月》、《蕉窗夜雨》等。
中国八类古典乐器篌是中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
箜篌 中国八类古典乐器 箜篌是中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现在我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陶笛这五款乐器小巧且有趣,随时随地演奏狂想曲
陶笛 这五款乐器小巧且有趣,随时随地演奏狂想曲 国外有一种乐器,与埙类似,时常会有人将两者混淆,那就是陶笛。近代欧洲的陶笛源自1527年,源自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被航海家带回欧洲表演,到1860年意大利烧砖工匠兼音乐家制造出十按孔陶笛,并命名为ocarina。与埙一样,形状、大小、材料都多种多样,所呈现出来的音色也不尽相同。上手十分简单,但又是要精通需十分努力,尤其是起承转合、强弱处理,是一个***演奏者永无休止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