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购石雕?
石雕作为一种装饰材料,在园林中常见,但是近年来也出现在私人家里,用以显示身份地位的不一样,但是呢!很多人往往对于选石雕,都无从下手,今天就带大家简单了解下如下选石雕?选择石雕时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从哪些方面着手?
首先是外形,包括形状、棱角、皮相。如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有明显色皮。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石质因脉系及产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别丰富。凡坑头各洞出产的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蚀,多呈透明状,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出于此。
其次是色彩,主要看色相色彩的分布情况,色彩结聚状态的表里情况。寿山石色彩多样,各种颜色均有,每个石种颜色都有规律可循。
再次是质感,眼睛看的感觉(观察石质表面和内部的纹理),上手摸的感觉(体会表面的质感),上手掂的感觉(体会重坠感,如水坑、老坑的石品手感发重),刀刻的感觉(吃刀难易,流畅与否,涩阻度等;寿山石吃刀流畅)。
后是肌理,包括纹理、裂格(裂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缝隙,格是石本身固有的分隔线或纹线)。寿山石大部分都存在着格,有些石种有漂亮的纹理,如荔枝洞石的萝卜丝纹,大山石的波涛形纹理,山秀园的斑斓色块等等。具备了基本的鉴别方法后,可对寿山石雕进行鉴别。
石雕发展史
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它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人类历史
先秦时期的石雕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已会烧制陶器,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才开始进入彩陶时代。相比而言,中国古人类发明磨制石器的技术,在旧石器晚期就得到了运用,山顶洞人的石质装饰品,是经琢磨穿孔而成,这是中国古代雕刻上的里程碑,因为,只有研磨技术的发明,石料才会成为人类攻无不克的雕刻质材。
当今的石雕界,成为一个的工匠也许不是太困难,而要登上更高一层台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师就不那么简单了。
其实,一个大师与工匠的区别在于:
一、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大师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工匠虽也掌握了熟练的技法,但他们的作品多以摹仿、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三、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风格的独特性在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风格的追求是至高的境界。“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石雕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艺术风格和创新风格的树立,往往建筑在其工艺、艺术和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正如中国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所言: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是具有“三分书法,三分笔墨,四分读书”的功力,才能有所作为,可见文化成分对于艺术分量的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