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上半年金切机床降幅趋缓 成形机床仍在探底
从固定资产***数据分析,2016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30个细分领域中,***增速呈现增长的占66.7%,***增速呈现下降的占33.3%,而2015年底的数据分别是86.7%和13.3%。
2016年上半年***增速在两位数以上的细分领域分别是:文教、体育和***用品制造业(17.1%)、食品制造业(15.9%)、纺织业(12.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2.3%)、制造业(11.7%)。
2016年上半年***降幅在两位数以上的细分领域分别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34.9%)、制品业(-17.7%)、运输设备制造业(-11%)。从***额上看,前三位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31亿美元)、化工产品制造业(999亿美元)、通用设备制造业(902亿美元);后三位分别是制品业(13亿美元)、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9亿美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1亿美元)。随着CIMS技术的发展,当前又出现了CAD/CAPP/CAM集成的全自动编程方式,它与CAD/CAM系统编程的***1大区别是其编程所需的加工工艺参数不必由人工参与,直接从系统内的CAPP数据库获得。
中国数控机床发展日新月异
4、控制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制造业生产柔性化、制造自动化的发展需求,数控机床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技术:通过监测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主轴和进给电机的功率、电流、电压等信息,利用传统的或现代的算法进行识别,以辩识出刀具的受力、磨损、破损状态及机床加工的稳定性状态,并根据这些状态实时调整加工参数(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和加工指令,使设备处于1佳运行状态,以提高加工精度、降低加工表面粗糙度并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加工参数的智能优化与选择:将工艺***或技师的经验、零件加工的一般与特殊规律,用现代智能方法,构造基于***系统或基于模型的“加工参数的智能优化与选择器”,利用它获得优化的加工参数,从而达到提高编程效率和加工工艺水平、缩短生产准备时间的目的;
(3)智能故障自诊断与自修复技术:根据已有的故障信息,应用现代智能方法实现故障的快速准确***;
(4)智能故障回放和故障仿1真技术:能够完整记录系统的各种信息,对数控机床发生的各种错误和事故进行回放和仿1真,用以确定错误引起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积累生产经验;
(5)智能化交流伺服驱动装置:能自动识别负载,并自动调整参数的智能化伺服系统,包括智能主轴交流驱动装置和智能化进给伺服装置。这种驱动装置能自动识别电机及负载的转动惯量,并自动对控制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和调整,使驱动系统获得1佳运行;
(6)智能4M数控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加工、检测一体化是实现快速制造、快速检测和快速响应的有效途径,将测量(Measurement)、建模(Modelling)、加工(Manufacturing)、机器操作(Manipulator)四者(即4M)融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测量、建模、加工、装夹、操作的一体化。1刀片刀片的更换当切纸机裁切抗力加大,裁切声音有显著变化时就说明刀片已用钝了,应当及时更换刃磨。
面对进口机床 我们还需谨慎对待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说,中国机床进口的结构性变化值得特别注意,一方面它显示出中国部分机床企业正在通过进口***技术和设备进行竞争力重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进口降幅明显收窄,也许意味着相关细分行业的市场将触底企稳,进而带动全行业走势改观。加工不锈钢制品需要什么设备不锈钢加工工艺是指凭着不锈钢的性能对不锈钢进行剪、折、弯、焊等机械加工***终得到工业生产所需的不锈钢制品的过程,在不锈钢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机床、仪器、不锈钢加工设备。
“过去,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习惯了以大批量的方式制造中低端的标准通用型单机产品,同质化产品供给严重过剩。随着市场变化,需求结构加速升级,呈现自动化成套、客户化订制和普遍换档升级三大特点。”陈惠仁说。
“国际化”发展概念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国际化必须从营销开始。企业不仅需要从产品营销、服务输出开始,更需要吸入国外***的创新技术、国际化管理经验等等。
误区二:国际化比国内更重要。机床企业不能为了繁荣国际市场而忽略了国内市场。中国机床企业本土市场尚未真正打赢,这是国际化经营的1大障碍。
误区三:并购是国际化1佳路径。合适的国际并购如果操作运行得当,可能是发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取得双赢的一种可行途径。不过,跨国并购其中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误区四:追求经营全盘国际化。机床企业在起步阶段,立足核心资源和比较优势开展国际化业务,进而不断拓展和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由***化经营向综合化经营方向发展,由单一产品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产品服务提供商转变。
误区五:国际品牌中国化,或者中国品牌国际化。有三种情况要注意:,急于品牌置换,即在并购后急于贴上中国“品牌”;第二,急于创新境外品牌,对境外品牌进行中国化改造,缺乏合理的过渡空间;第三,认为中国名1牌或中国1驰1名1商1标就是***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