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S-15J型延时中间继电器
1用途
BZS-10系列延时中间继电器(以下简称继电器)用于较高精度定时或频繁操作需要0.1s~10s的动作或返回延时的各种保护或控制回路中。
2结构与工作原理
2.1结构
继电器采用JCK-10A / 3壳体,具有凸出式后接线、前接线和嵌入式后接线三种型式。凸出式后接线为JCK结构的基本型式,在此基础上增加附件后可实现凸出式前接线和嵌入式后接线。三种型式的外形、背后端子及安装尺寸见附录。
2.2工作原理
继电器由电源、RC延时回路、脉冲发生器,可控硅触发器及出口中间继电器组成。通过RC电路可获得各种不同的延时,再通过脉冲发生器触发可控硅,从而使中间继电器带电启动。对于动作延时型继电器,当电源电压施加于211、121端子时,继电器开始延时动作,如果断电,继电器立即返回。对于返回延时型继电器,外部控制触点(128,218两端加控制触点)在正常情况下闭合。继电器处于动作状态,当外部控制触点断开时,继电器延时返回。原理图见图2~图5。
图1为背后端子接线图。
图1背后端子接线图
3技术要求
3.1产品规格及分类见表1。
3.2动作值和返回值
直流继电器动作电压不大于70%额定值,交流继电器动作电压不大于85%额定值;继电器的返回电压不小于5%额定值。
3.3延时准确度
a.延时一致性
对于0.1s~1s应不大于0.02s;对于0.2s~2.5s应不大于0.05s;对于0.5s~5s应不大于0.08s;对于1s~10s应不大于0.1s;
b.平均误差
继电器的延时整定值平均误差不大于最大整定值的±2%。
图2 BZS—11~14原理图
图3 BZS—15~18原理图
图4 BZS—11 J~14 J原理图
图5 BZS—15 J~18 J原理图
表1
类型 |
型号 |
时间(s) |
额定电压(V) |
触点型式及数量 |
动作延时 |
BZS—11 |
0.1 ~ 1 |
直流 24 48 110 220 交流 110 220 |
8动合 6动合2动合 4动合4动断 2动合6动断 8动断 |
BZS—11J |
||||
BZS—12 |
0.2 ~ 2.5 |
|||
BZS—12J |
||||
BZS—13 |
0.5 ~ 5 |
|||
BZS—13J |
||||
BZS—14 |
1 ~ 10 |
|||
BZS—14J |
||||
返回延时 |
BZS—15 |
0.1 ~ 1 |
||
BZS—15J |
||||
BZS—16 |
0.2 ~ 2.5 |
|||
BZS—16J |
||||
BZS—17 |
0.5 ~ 5 |
|||
BZS—17J |
||||
BZS—18 |
1 ~ 10 |
|||
BZS—18J |
注:表1中型号末端带“J”表示交流规格。
3.4功率消耗
继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直流继电器功率消耗不大于10W,交流继电器功率消耗不大于10VA。
3.5触点性能
a.触点允许长期通过的电流5A;允许通过最大电流15A;
b.触点断开容量见表2。
表2
额定电压 (V) |
直流(A) |
交流(A) |
|
电阻性 |
电感性 (τ=5ms±0.75ms) |
cosφ= 0.4±0.1 |
|
24 |
5 |
5 |
5 |
48 |
|||
110 |
5 |
4 |
5 |
220 |
1 |
0.5 |
5 |
3.6绝缘性能
3.6.1绝缘电阻
继电器各导电电路连在一起与外露的非带电金属部分及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300MΩ。
3.6.2介质强度
继电器各导电电路连在一起与外露的非带电金属部分及外壳之间应能承受50Hz,2×103V交流电压,历时1min试验而无绝缘击穿或闪络现象。
3.7寿命
a.继电器电寿命为103次;
b.继电器机械寿命为104。
3.8重量
继电器重量约为1kg。
4调试方法
4.1对于动作延时型继电器,旋动继电器铭牌上的延时整定电位器R46,将其置于最小位置,在输入端施加额定电压,继电器应瞬时动作。旋转R46使其超过最小位置,继电器将延时动作。断电时应立即返回。对于返回延时型继电器将R46置于最大位置,当施加额定电压并且在外部控制触点闭合的情况下,继电器瞬时动作,当外部触点断开时,继电器最大延时返回。
4.2按刻度盘上的数值从小到大依次逐点调整检查其延时是否正确。
4.3延时一致性可按下述方法测量和计算。
在同一整定点上测量五次。
一致性=最大值-最小值
4.4延时整定值平均误差可按下述方法测量和计算。
在同一整定点上测量五次。
5供应成套性
随产品一起供应的有:
a.产品使用说明书;
b.产品合格证;
c.按合同规定供应的备件及安装附件。
6订货须知
a.继电器的型号及名称;
b.额定电压和触点型式;
c.订货数量;
d.收货地址;
e.安装方式,未指明者均按凸出式后接线方式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