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江海环保科技从业多年的污水处理高级工程师用较为通俗的文字性语言,就几个点进行分享,现做梳理,供大家参考学习。
1
COD、CODcr、BOD、BOD5差别
1)BOD-BOD5那一部分被生化;
2)污泥吸附(低负荷下要忽略些) 这个BOD5还是BOD都很复杂,出口的一般不是进水中的那些,而是基质、菌类的相关产物;详细的说比较复杂,理解一二就可以,而且最主要的是认定不可降解的不会发生变化,其余的可能都是变的。不可生物降解的是没有变化的,除去吸附等等之类的作用,无论是厌氧还是好氧SMP都是一样的。
一般情况,污水处理的CODcr可以达标,BOD5是都达标的。
2
COD检测方法的差别
严格规范的蒸馏法和快速消解法,以前者为准。操作中为了简便想采取后者怎么办?取同浓度范围内的实测水样做两种方法的对比试验,找到二者的近似关系。
偷懒法:同浓度范围内实测水样,蒸馏一小时和蒸馏两小时,对比试验,找关系。
3
关于溶解氧
好氧池中的溶解氧是曝气设备供氧与有机物或无机物被活性微生物氧化或自然氧化两种过程达到平衡之后的结果。或者可以说成曝气供氧,发生生化或化学反应和散失两个过程的残余。所以曝气池,控制溶氧2.0mg/L,只要设计与实际不差太多,那么OK。
但是如果没有持续的供氧,比如曝气调节池的出水不在有氧气供入(跌水曝气之类的忽略),而有机物含量有比较高,碰巧还遇上可以利用氧的大量微生物(比如UASB污泥中的兼性细菌或者A池中的好氧细菌),那么残留的那一个左右的DO显然不是成百上千的COD的对手。
4
关于厌氧
厌氧是什么?是UASB?是A2/O一部分?是水解酸化?是消化池?其实厌氧是一种生化反应的条件,它不是厌氧工艺,是厌氧的工艺。为什么谈到这个问题,归根是有众多诸如:XX厌氧和XX厌氧有什么差异,溶解氧应该控制多少的问题;在这之前则需要搞明白厌氧这个条件是针对谁的。厌氧反应,主体是有机物逐步转化为甲烷和CO2的过程,注意这里的“逐步”。
有关厌氧产甲烷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原理在这里也多说几句。
先是“厌氧产甲烷”,厌氧过程,如果我们不谈释放磷,常见的是水中有机物厌氧发酵的过程。有机物好氧发酵的过程,大家都清楚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进入水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变成CO2和H2O,使得(还原性的)COD得以氧化去除。
当这个过程进行的非常彻底时,产物逐渐转化为CO2和CH4,主要体现还原性也就是导致水中COD的甲烷因为溶解度低,脱离水相,这是产甲烷过程去除有机物COD的原因。
5
关于水解酸化
水解酸化的目的是改善生化性,为下一个生化处理单元服务,其评价指标有酸化度、pH、B/C、COD去除率等,其中COD去除率是里面可靠性最差的。
6
工艺中的两级与两相
众所周知,不同的水质决定不同的工艺。产甲烷是厌氧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关键因素,两级和两相的差别也就在第一个厌氧反应器是否产甲烷上;如果第一个产甲烷,第二个有机负荷势必要小很多,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般来说,两级厌氧适应的水质是较高浓度的废水,它的生化性并不很差,第一级通过沉降和发酵产气降低第二级的负荷。两相厌氧,一是主要针对难生化降解废水,靠第一相改善生化性,二是针对硫酸盐废水,靠第一相进行硫酸盐还原,然后去除硫化物再进第二相产甲烷,三是针对易酸化废水易波动废水,放在前面彻底酸化掉以稳定pH。
有的工艺是用水解酸化+氧化(处理COD较低的废水),有的是UASB+氧化(一相厌氧,处理COD高的废水),有的是水解酸化+UASB+氧化(就相当于两相厌氧)
株洲江海环保科技在实际工程中,两相的分界线并不彻底分明,水解酸化相先后延伸至产乙酸甚至少量产甲烷都是经常遇见的。至于产甲烷相,它就没有不含水解酸化这两个过程的时候,产甲烷相四个过程都会存在,只不过前两个过程被之前的相分担了一部分。乙酸化发生在哪里,这个过程应该大部分在后一相,两相的定义并不是“水解酸化阶段+乙酸化产甲烷阶段”,只要在流程上将其主体分开即可叫做两相,至于分界线模糊,没有关系。
基于水解和酸化两个过程无法分开的事实,三相取决于产乙酸和产甲烷是否可以分开。
对于三相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大致可表述为:气液固三相在气体扰动和液体升流的作用下从下方进入三相分离器;污泥(固)撞击在三相分离器上,上面吸附的沼气气泡释放出来;沼气气体被三角形集气罩收集;脱离气体的泥水(固液相)穿过三相分离器集气罩之间的缝隙,到达沉淀区;污泥(固)在没有气体扰动的条件下沉淀,落回三相分离器下方。核心是气体被收集和污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