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长程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设备
长程心理咨询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非常考验咨询师的技术以及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意愿的强烈程度。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时间。且不谈长程咨询中咨访合作的默契和双方的努力,首先这个时间设置,就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对于心理咨询室的设备更是觉得没啥用处,其实心理咨询室设备就是心理老师的左膀右臂。
很多来访者初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过来,对于长程,对于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咨询设备,固有思维往往是排斥的。
一方面他们对咨询有一个预期的设想,比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就是聊聊” 或者 “我就是想找个能理解我的人听我说说话,给我评评理”等。
另一方面在初期咨询中,来访者由于找到精神依托,得到咨询师的抱持和点醒,会在自己状态稍有好转时,认为自己已经被治愈了。
他们可能会认为 “我感觉好多了呀,为什么还要签长程?是不是想把我套牢,多赚点咨询费啊?” 又或者认为 “我觉得自己好了,不想一直这样依赖咨询师才能往前走,人总得自己独立生活吧?”
确实,在初期咨询中,看似都是聊家常的形式,来访者面对咨询师这样完美的倾听者,毫无保留的投之以信任,他们叙述故事也好,发泄情绪也好,咨询师都会完全抱持和接纳,这是来访者在他们过去生活中完全没有的体验。
但,这只是咨询师在咨询初期用于和来访者建立信任和连接的基本方法。通常来访者需要用5~10次左右的咨询来梳理情绪,之后才是真正的治疗。
好比,来访者在经过常年问题积压之后,终于找到一个出口可以释放,咨询师在其中扮演着“拯救者”的形象,带给来访者光明和力量。来访者抗拒长程咨询,就好比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蹒跚学步的时候就想跃跃欲试的去跑。
要知道,积压了多年的问题,同样也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来分析和解决。人的认知和行为在其生活环境下固化太久,认知的改变可以在咨询室内达成,但离开咨询室,来访者的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和限制,比如来访者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工作或学习环境,来访者身体状况的改变等等复杂因素。
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干扰咨询师带给来访者改变的意愿。巨大的思维冲突,需要相对长期和稳定的咨询过程才能得以调和。
否则,来访者在失去咨询师的指引后,当再次面对问题时,会处于认知混乱的状态,比如怀疑自我,重新陷入过去各种不良情绪中出不来,这种状态相比做咨询之前的状态,往往更加糟糕。
比如,从我们机构接受的大量未成年孩子的案例中分析出:只有孩子出现很明显的状况,才会促使家长主动带孩子过来咨询。这些状况中的主要一条,就是无法正常上学。
以孩子的力量,他们只能这种方式向父母求救。当咨询师通过一步步引导,孩子状况有所好转后,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求孩子立刻回学校上学。
孩子通常不会伪装,同时他们自己心里对于辍学这件事也非常自责,所以当他们情绪稍有好转,他们会顺着父母的意思返回学校,实际上他们好比大病初愈的人,其实是需要精心照料和看护的,这个时候应该继续通过咨询巩固一段时间才能继续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往往会质问咨询师“我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啊?学业要紧啊!” ,或者“老师,这样长期咨询也不是个办法呀,麻烦您多开导一下他,能有多大个事儿呢,说出来就好了”。
家长往往追求的是现实效果,而不去面对孩子真正的问题所在,甚至更不愿意去面对家长自身问题的部分。所以孩子的咨询效果会受到家长的阻碍,也受到孩子被父母长期控制的思维模式的阻碍。
所以,长程咨询意在通过咨询时间上的相对稳定和规律,来逐渐消除来访者身后的巨大力量的干扰,让来访者能够彻底解决身上的固有问题。并非像来访者认为的,聊聊天,说说话就好了,或者误解为,心理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去拖住来访者。
咨询师在衡量一个来访者是否被相对治愈是有其标准的:比如,来访者能否具备自我情绪察觉和管理的能力,是否能够客观处理周边关系,是否具备独立思维,是否能够具备社会功能(学习和工作)等。
长程咨询提供给来访者充足的时间去蓄积力量,使来访者在今后的人生中具备坚定的力量和稳固的自我意识去体验丰富的人生,和这个世界融合,接受必经的苦难,也享受这个世界的繁花似锦。故而心理咨询室设备能更加让咨询者进入咨询状态,在使用心理设备过程中能折射使用者的内心活动,这对于很多不善于交流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心理咨询室设备咨询热线:16680537571/13687355633(同微信)